我覺得2025年是進一步談論超心理學(Parapsychology)一個很好的起點,一方面是 AI 模型的快速發展,以利我們可以更有品質的進行文獻比對、檔案整理之外,同時社會大眾明顯地對「心靈」這個主題有更多延伸與追求,像是靈性發展、療癒系統、感官能力、通靈經驗等,尤其在2020年疫情之後更加突出。
不過現在 AI 應該都能提供很完整的超心理學歷史以及相關資訊了,因此簡單整理一下超心理學的名詞由來,以及什麼是超心理學。
早期心靈研究可以追溯到1882年,當時英國倫敦成立了心靈研究學會(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, SPR),當時被稱為「心靈研究」(psychical research),時隔七年,德國哲學家馬克斯·德索爾(Max Dessoir)提出了「超心理學」(Parapsychology)一詞,目的是用來描述各類型的心靈現象,並且從唯心論走向科學實驗方法發展。
截至目前為止的超心理學,比較專注在超感官知覺(Extrasensory Perception,ESP)、心靈致動(Psychokinesis,PK),還有瀕死體驗(Near-Death Experience, NDE)三大分類,這些還可以再延伸出心靈感應(Telepathy)、遙視(Clairvoyance)、預知(Precognition)、心靈測量(Psychometry)、靈魂出竅(Out-of-body experience,OBE)等內容。
用簡單概念說明的話,就是早期你可能聽過的隔空抓藥、手指識字、圖片透視、念力、精神傳遞,在臺灣則有超心理學前輩-李嗣涔教授、張蘭石教授執行過相關實驗。
在當代則會使用「 Psi (ψ)」來表示超心理,這個術語由生物學家貝托爾德·維斯納(Bertold Wiesner)創造,心理學家羅伯特·索勒斯(Robert Thouless)於1942年首次應用該詞,主要回應暫時無法用已知原因解釋的現象,不過這樣的表述容易被批判為一種「負面定義」(negatively defined)。
在今年六月,有一本法語專書《科學超心理學大手冊》(Le Grand Manuel de Parapsychologie Scientifique),是首部以跨學科領域為視角來梳理超心理學的教材,它討論了目前的實驗理論,亦協助一般大眾建立完整框架。
以及本年度心靈研究協會第67屆年會上,也開始強調設計新的 ESP 實驗,像是如何在建立足夠目標資料庫的情形下又能方便判讀,透過自然語言工具來達到處理目標,同時也討論了新興宗教運動中之宗教經驗、個人體驗的進階詮釋、理解和體認,透過儀式實踐、具身展演、藝文形式與精神敘述來彙整參與者、靈媒、通靈人的現象具體,進而探討群體與文化、認知中的經驗建構。
年會中,巴西聖保羅天主教大學的宗教學教授埃弗頓·馬拉爾迪(Everton Maraldi)也表述,超心理學正處於一個關鍵時刻,包含理論方法的分歧與交會,以及研究主要集中在歐美地區,其餘國家則是有廣泛的文化定義,加上同時重疊到了超個人心理學、異常心理學、靈性研究、意識研究等,這讓超心理的研究方向產生了碎片化的發展,馬拉爾迪認為,超心理學研究者要採取一個更包容、更具有協作性和反思批判的方法,並且參與領域之外的行動。
而目前我與夥伴的研究方法,則大多是透過實地參與各個場域、行為、文化,藉由紀實和訪談,將現象給保存下來,並搭配新興 AI 模型,進行數據整合與比較分析。
也因臺灣有著豐富的文化多樣性,所以在未來幾年間的超心理學,我想我們可以保持對心靈現象的實驗監測,同時發現地方、社會和環境中之靈性經驗,對當代人類的心靈變化與成長。
